(續前文林口霧社街之晝)
K週刊採訪小組一行來到林口霧社街,是在1930年10月27日「霧社事件」81週年過後不久的事
在主編求學的時候,【莫那.魯道】在課文中是抗日的英雄
這個印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直沒變,是因為沒有去深究這段歷史
其實歷史並不等於教科書
當然歷史更不等於電影
但是「賽德克.巴萊」這部片的出現,讓不少觀眾開始注意到原住民的文化,及從殘酷的畫面中看到他們當年所受到的壓迫、掙扎及痛苦,這點是很難能可貴的
所以如果還沒有去看這部片的讀者,不妨把握機會趕快進電影院去看看這部台灣影史上的空前鉅作喔!
回到林口霧社街的場景
本刊記者(俗名︰林樂長)行動之迅速也有如賽德克族來無影,去無蹤~
要噬血(?)一點才算入戲的卡內.嚕到
電影中有很多片段發生在這家漢人開的金墩商店前
其實比起剽悍的賽德克人,記者好像比較適合扮演小奸小惡的漢人奸商...
繞過金墩商店後面的樹林,就是上集「太陽旗」最主要的場景--公學校
昭和五年(1930)10月27日在公學校舉行運動會時,莫那.魯道率領6個部落出草,也就是「霧社事件」的開端
公學校內有紀念品商店,主編在這又添購一些行頭,萬聖節的裝備就齊全了
日本學校的入口處一定有鞋櫃讓人換室內鞋的地方,從以前到現在都一樣
夜裡的公學校,看起來更逼真
在公學校旁的「芭達桑原住民餐廳」先買了竹筒飯和香腸填了點肚子
不在主街道、而是在第二排的房舍中,有一間是花岡一郎的家
下集一開始就是生為賽德克族卻已日本化的花岡一郎和二郎在此牆寫下訣世書
收攤的一位老闆經過時跟記者玩了一下
霧社街所在的小山丘上,附近沒有高樓的光害
夜間遊客較少,卻出現一大群架著腳架的攝影愛好者
本刊攝影師這次最大的失誤就是在急忙趕著上接駁車的時候
把腳架遺忘在大福上...,夜拍的效果因而受限
最後參觀的是司令部裡面
聽到正在解說中的義工說,只要是文獻照片裡出現的畫面
不管知不知道那是做什麼用的、會不會拍到,魏導都會要求照樣重製出來
這種細節和用心,讓參訪的人幾乎不會覺得是在復刻版的片廠裡,常會以為身在歷史古蹟中
(註︰如果在GOOGLE搜尋「五齡蟲」的圖片結果,會在一堆蟲當中赫然見到記者和摩卡卡的照片)
印象中好像沒在電影裡看到騎馬的鏡頭(?)
不過司令部後方還是有栓馬的地方
夜拍的好處是不會受到其他遊客的影響
留言列表